日前,第五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米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广西芒编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创新设计成果受邀参加,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展会上的一匹“黑马”。
带队参加这次博览会的是创建该项目的米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建华。这位两年前刚刚从新疆石河子大学调到米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的博士,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创建了“芒编工艺传承与创新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传承芒编工艺。近日,记者来到米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倾听了他与芒编工艺的故事。
担心芒编工艺失传,他决定建立芒编工艺传承项目
在米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东校区综合实训楼一楼大厅的门口,摆放着长长一排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李建华到博白农村和玉林一些芒编企业考察民间芒编的过程。照片上的李建华,或是在观看芒编编织户编织,或是听取编织企业讲述编织品的市场销售情况。
在众多照片中,其中有一张是李建华在听取博白芒编技艺传承人莫承振讲述芒编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当时,为了将芒编技艺传承下去,莫承振四处借钱维持企业运行。”李建华说,莫承振把芒编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故事,吸引了他,他开始深思:芒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往工艺品和艺术品方向发展,并得到更好的传承。
“刚来玉林时,人生地不熟,而且很多做芒编的农户甚至芒编工艺大师都不太会说普通话,为了能够顺利交流,我在调研时还专门请了‘翻译’。”那几个月,李建华走访了博白县不少农村发现,很多芒编工艺大师的年纪都大了,而后面的梯队根本跟不上。“若是工艺大师逐渐老去,芒编工艺可能会失传,这种宝贵的财富可能会被丢弃。”
李建华发现,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组织和机构去研究、开发和总结编织工艺品行业,芒编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及时总结和提炼,这使得芒编工艺品行业十分缺乏企业文化、产品特色和品牌内涵。这次调研后,他下定决心,要建立芒编工艺传承项目。“做为一个高校的教育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这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因为编写材料,他把椅子上2厘米厚的胶垫磨穿了
李建华是安徽人,1998年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一直到2017年。说起和玉林的缘分,他笑着说,一切都因为一份“同学情谊”。两年前,他的一个在玉林师院工作的同学邀请他“到玉林看看”。结果,来了一趟玉林后,他就作出了“举家南迁”的决定。当时恰逢玉林师院在大力引进人才,李建华觉得玉林师院这个平台很适合自己,于是来到了玉林。
“近年来,师院比较关注传统工艺的传承,也一直探索手工技艺对于当今生活的发展需要。”李建华到玉林后,憋着一股干劲儿,一心想为米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作点贡献,并将着眼点定位在已进入自治区非遗名录和第一批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的芒编上。
“我从2018年3月便开始组建团队,并着手筹办成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曾经在新疆任教的他,受兵团精神的影响,做事风格雷厉风行。当年4月,他自己一个人来到了广西非遗处,讲述了他的想法和规划,并得到了非遗处的支持。
“申报、弄方案、筹办课程,几乎没有一天是闲着的。”从3月组建团队,到9月份建立工作站,李建华几乎每天都在整理材料。那时,他在椅子上安放了一个两厘米厚的坐垫,待工作站建起来后,这个胶垫居然磨穿了。
在项目通过了初评之后,李建华到北京国家图书馆进行项目复评答辩。“在答辩前,不知道专家会问什么,紧张得连觉都睡不着;到了答辩的时候,才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专家问的问题并不尖锐,他们对芒编工艺还很好奇。”
李建华从项目背景及缘起、项目前期基础及项目具体实施三个方面进行陈述与答辩。在有限的时间内,他凭借精湛的演讲力将项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呈现出来。在回忆起在京答辩的过程,李建华只有风轻云淡的一句话,“困难想了很多,过程却是一切尽在掌握中。”
最终,李建华的努力得到了回报,9月8日,“广西传统工艺站(米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站)”在米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东校区揭牌成立。
带芒编工艺品参加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得到高度赞誉
11月29日至12月1日,李建华带着40余件优秀芒编作品参加了第五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吸引了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发展处、上海大学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局等领导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展览期间,他还在同期举行的“精准扶贫,协同发展”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传承人对话及TED演讲活动中,介绍了米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实施、非遗传承及传统工艺创新研究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我们把芒编产业作为玉林一块宝、一个亮点,做大做强芒编让传统芒编工艺‘活起来’,把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