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贺祖斌:通识教育在台湾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贺祖斌
发布时间:2015-03-16 09:40
点击量:
通识教育在台湾
重树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造就更多“全人”栋梁。
这几年,“通识教育”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在参访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大学、中原大学、逢甲大学等5所大学期间,对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印象。
《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即通才,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通识教育”,也有人称为“通才教育”、“博雅教育”等,其内涵比人文教育要更加宽泛,它不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而且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在中原大学一幅醒目的标语引起我的注意——“育自由思考、重责任伦理、秉全人教育”,这就是中原大学一直倡导的“全人教育”办学理念。
接待我们的副校长胡为善教授,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次子,为人低调,儒雅博学,正像他的名字一样蕴含着传统文化的要素——“为善”。但跟我们介绍中原大学的“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时,激情澎湃,侃侃而谈。中原大学是台湾最早投入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大学,吸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理念,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人教育理念和实践,突出了教育的本土性和主体性,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
“全人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这让我想起,自己还在华中科大读博期间,导师文辅相先生是大陆最早介绍“全人教育”办学思想的学者,他常谈起对“全人教育”的理解,还专门介绍中原大学“尊重自然与人性的尊严,寻求天人物我间的和谐”全人教育的理念和做法。
中原大学的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提出“专业与通识、学养与人格、个人与群体、身心灵”这四个平衡的推动,在即知即行中追寻教育的真谛,很有特色。特别是在“四项平衡”中的“身心灵的平衡”,“身心”我们容易懂,“灵”是什么?就是一种“信仰”或“宗教信仰”,倡导慈爱、博爱、公义与公平。在我看来,主张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人文科技的互相整合乃是全人教育之核心要义。
中原大学依据“天、人、物、我”和谐的哲学基础,设计了全人化的通识课程——涵盖文学、音乐、艺术、舞蹈、戏剧、电影、哲学、婚姻、交友、恋爱、生死学诸多方面。从传统到现代、从本土到世界,认识现世,关怀终极。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课,在这里熏陶的学生,感受人文关怀,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此外,我们在清华大学、台湾大学考察也有很多的体会。在新竹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陈信文教授安排我们与该校一些学者在校园内一家书店式的餐厅举行“午餐沙龙”,就大学教育话题展开交流。他们对台湾高等教育也有诸多不满,比如:教育功利化,致使教育部门的自主性为之丧失,政坛乱象直接冲击着大学教育;教育商业化,从投资报酬的观点看待教育问题,使教育为经济服务,使数千年来中国的教育传统彻底沦丧;大学教育偏重于专业课程,使学生疏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因此,主张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促成人的自我觉醒。他们对台湾大学教育现状的不满和激烈的批判,让我感慨,两岸大学虽然管理体制不同,但文化同根同源,教育教学相似,存在的问题也如此相似。
那次,在回大陆的前一天,我漫步在台湾大学椰林大道。去寻找校园里那一口为纪念台大第四任校长傅斯年而铸的“傅钟”,上刻傅斯年提出的台大校训“敦品、力学、爱国、爱人”。在米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上下课的时刻,“傅钟”都会响21声,缘于傅斯年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回望我们大学教育的发展,在长期的“争分夺秒”、“白加黑”的思想渲染下,“扩招”、“跨越式”不绝于耳,我们几乎忘记了一天有24小时,更谈不上还有可以思考的时间,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大学规模变大了,也争取了很多世界“第一”,但我们更希望大学能够重树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能够引领社会道德理想之风尚,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全人”栋梁。